又是一年揭榜时,各地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们纷纷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然而,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有一位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6月28日《解放日报》) 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的高考“状元”,当然是凤毛麟角,可是,其成就,不能和他们的学业成绩一样出类拔萃,就不能不叫人惊讶了。这是否透露了一个信息:我们的学业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不能预见一个人的未来?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对评价对象的现状的评估,也含有对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的预测。一份论证严密的企业评估报告,能够预见企业的未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着极好的指导价值。有价值的高考考卷,从评价角度来说,也应该是一份评估报告,能对考生的现时学业水平予以准确评估,还能从中测知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换一句话说,在科学的考卷面前,能够获得高分的考生,其人生这场大考试也应该能获得高分,否则,这样的考卷就不具有科学性。 举个例子。能够获得高分的数学答卷,应该表现出强大的逻辑力量,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完成这样的答卷的考生,有成为数学大师的潜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只要契机触发,就很可能成为一流的数学家。如果逻辑力量、想象力、创造力付之阙如,这样的数学答卷,就不该给高分。依此类推,其他各科试卷,都应该是对该科目人才的潜质的挖掘和检测。一旦每一个考试科目的试卷,都做到了这一点,就不愁高考考卷缺少预测考生未来的科学性。如今的高考考卷,缺的恰恰就是这一点,因此,高考状元没一个能成为顶级人才。 放眼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有着同样的缺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金字塔尖”的状元,应该是优中之优,精华之精华。然而,遗憾得很,产生的顶尖人才,屈指可数。其根本原因,也就是考卷的设置,不具有对考生未来的预见性。 要想让高考考卷成为科学的评估报告,任重道远,亟待教育主管部门勉力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