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校园内部的一些治理结构,导致校长整天忙于处理具体事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时间从长远需要、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 中国的大学校长可能是最累的校长。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组织制度、决策过程不明晰,很多事情都需要讨论。如果哪一天校长也可以去打打高尔夫、喝喝茶,学校也就治理好了,因为那就意味着有了明晰的规则。 大学的内部治理,目前还有一些决策权力、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不清晰、职责不当等问题。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个教授要办件学术上的事,不知道该去找学校哪个部门;某个部处的办事人员就可以随意告诉来办事的教授“这是校长说的”、“副校长如何说的”;清华的研究院设了很多办公室,但它们是干什么的、未来如何发展,谁也说不清楚。我确实能感觉到,行政对学术事务存在过多干预和权力错位。 从体制机制建设的角度看,大学内部有很多事情要做,关键在于体制的设置和职责的划分。我们现在的体制设置是:谁的权力大,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校长整天忙于处理具体事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时间从长远需要、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 大学的治理结构应该多样化,处理好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最近看了哈佛大学校长写的一本书。他谈到,大学中各方的权利与责任,应与其对大学承诺的轻重相对应。有知识的人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不是人人平等、每人一票。在大学里,有意识地杜绝利益冲突,有助于改善决策质量。其中深意,值得琢磨。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国的大学治理是一个处在巨大转型期中间的复杂系统过程,任何实质性的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是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不能期待万事俱备后“一蹴而就”,而是要不断地去尝试,也不要设想将改革做到完全、彻底,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条件还不成熟。(本文为作者在10月13日举办的首批985大学校长联谊会上的发言,记者姜泓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