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生回归理性 择业不再锁定一线城市

发布时间:2010-10-26浏览次数:347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又到一年求职时。有的学生四处奔忙想在大城市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也有的学生却淡定地选择“回去”,离开大城市的快节奏、高房价、大堵车,回到老家小城,过安逸和平淡的日子。“逃离北上广”成了这个群体的一种心态写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开始回归理性,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不再将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生活一样精彩。

    【就业故事】

    毕业生:返乡就业让身心放松

    “在北京生活太累了。”艺璇在北京生活了近4年,她是北京一所高校舞蹈专业应届生,面临毕业,身边的同学四处奔忙为留守北京做各种努力时,她却打起了退堂鼓,决定回湖南老家的艺术学校当老师。

    艺璇说,无可置疑,学艺术的留在北京机会更多,发展潜力更大,但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在这里的生活成本也很高。去年暑假,她曾经在一家文化公司实习3个月,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上班挤公交车、地铁,一向晕车的她那段时间足足瘦了10斤。这还不是令她恐惧的,最担心的是北京的高房价,“大学毕业生现在工资也就2000多,北京五环的房子都卖到两万以上了,我这点工资什么时候才能买到房子啊。”艺璇说,每每想到这些就觉得心里无限悲凉,想回去的想法也越来越坚定。

    艺璇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被家人呵护疼爱,但在是否留在北京的问题上,父母还是与她产生了矛盾。在艺璇的父母看来,女儿在北京读了4年,也有不少实践经验,凭她的实力在北京找个工作并不难,回到老家工作就等于放弃了前途和专业。尽管父母不支持,艺璇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的未来我做主。”艺璇说,父母的理由都是因为面子,可生活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与艺璇的坚定不同,无锡籍的男生陈嘉陵最终选择返乡就业。这与他当初的理想有点偏差:刚来北京读书时,他一门心思想留在北京工作,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陈嘉陵说:“这是形势所迫。北京应届生起薪比较低,且不能解决户口。家乡的那家公司试用期工资就能达到3000元,‘三险一金’全上。最关键的是家乡那所公司提供的岗位和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作为工程类学科的学生,能做到真正学以致用,让我更能实现自我价值。”(记者 张灵)

    应届生:在北京的竞争永远激烈

    周宇明年即将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面对校园招聘的攻势和各大企业打出的招聘奇招,他感觉“无从下手”。尽管心里很着急,但由于自己的条件明显不符合企业的标准,所以仍处于观望阶段。“尽管我们学校也是211、985的重点高校,但是在北京这个高手林立的地方求职,我们没有任何优势。”

    “最早启动网络申请的企业一般是外企,可我的英语实在是拿不出手。六级只考了450多分,看那些申请的网页都看不大懂,更别说去参加笔试和面试了,基本我已经放弃了。”周宇无奈地说。

    对今年整体的就业情况,周宇表示并不十分清楚。他说:“应该比前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好些吧?今年9月开始,就陆续有企业在启动网申和宣讲会了,但压力很大,尤其是在北京,竞争永远都那么激烈,一个普通的职位都会有数百人在竞争。”

    10月初,周宇制作好了自己的求职简历,并在网上申请了一些职位。问及网申技巧和注意事项,他表示还没有深入了解。周宇称,对于求职,自己最大的困惑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指导,“需要花时间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获得求职信息并不难,基本在网上都能搜到,但一方面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投了简历之后就石沉大海了;另一方面还是无法对就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力准备和心理准备都有些不足”。尽管如此,周宇表示,自己还是会积极去争取,“虽然难一些,但多学学别人的经验,规避一些别人的错误,逐步摸索,应该也能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得想想自己想做什么,不然做不好,企业失望,自己也不开心。”(记者 张晓鸽)

    【就业分析】

    京外就业率逐年提高

    根据清华就业指导中心今年7月统计的数据,截至7月5日,有1300人左右在京外就业,占参与就业人数的44.4%,创近年来新高。在京外就业的毕业生中,到西部就业毕业生有326人,比2009年增加12人。

    和过去“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间房”观念相比,现在学生的就业观更加的理性。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王丹老师分析,一方面由于这几年学校在就业观的教育和指导上进行了引导,另一方面各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人才招聘的宣传,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组团来北京集体招聘、做讲座,让学生不仅了解某个企业的情况,还了解那一地区的生活、发展状况。

    除了这些外因,更主要的内因是学生自己会更理性的衡量,考虑到大城市和二线城市在发展机会、生活成本上的差距,安居乐业也许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要比其他地方难很多。另外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也有的考虑家庭愿意回老家,实现“忠孝两全”。

    王丹认为,相比学生比较灵活理性的就业态度,有时反而是社会和家庭的成见阻碍了他们回家的意愿,不少人说“好不容易跳出家门来到北京,怎么又要回去”。她建议毕业生要从长远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要只进行短期评估。(记者 周逸梅)

    【专家建议】

    理性“逃离”不跟风

    “大学生离开一线城市就业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希望不要盲目跟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部副主任苏秀丽表示,当前大学生离开一线城市就业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城市幸福指数不高,就业压力大,还有跟国家近几年就业导向有关,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苏秀丽表示,大城市就业确实存在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现实,而对于外地学生而言,这种压力更大,他们还要面临贷款买房等各种压力,如此比较,还真不如到二三线、离家近一点的城市工作更好。很多外地学生选择留在北京,并不是因为喜欢这个城市,这里适合自己发展,而是因为面子过不去,觉得在北京读书了就应该留下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苏秀丽建议,学生应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客观定位,客观地认识自己,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就业。(记者 周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