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著名留学机构公布了一份《海归就业力调查》。调查对象为6784名“海归”(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结果显示,“海归”对薪水的期待渐趋理性,就业形势并没有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糟糕,但也不像不少家长所期待的那样“‘海归’就意味着高薪”。 仅有留学背景不再抢手 刘佳在法国读了两年MBA,今年9月回到上海后,她只花了一周时间便找到了一份令她满意的工作——在一家国外奢侈品公司驻上海办事处任副总经理。刘佳坦言,自己出国深造前便已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到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刘佳这样出国前在国内有一定工作经验,加上有丰富的留学背景的“海归”,在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很吃香。 据专家分析,“海归”是否容易就业,一是要看其所学习的专业是不是国内所急需的,二是要看其学习和工作的背景情况。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国充电,或留学后在国外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在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而那些高中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出去留学,毕业后就回国的留学人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在就业市场上就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了。 从美国留学归国近两年的艾丽,就是在国内读完高中后便直接去了美国,刚回国时,她光找工作就花了近两个月时间。“由于在国外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国内很难找到合适的施展平台,所以只能依靠自己的语言优势当培训老师了。”艾丽的话语中透着一丝无奈。她目前供职于一家培训机构,刚工作时起薪只有3000元。 在北京因私出入境行业协会秘书长、鲲鹏国际总裁、资深留学签证专家胡伟航看来,目前国内企事业单位对“海归”的盲目推崇已经有所降温,出国留学也开始逐渐回归到较为理性的轨道。 放下身段才能走得更远 “94%以上的‘海归’表示留学经历对个人发展作用‘非常积极’。”《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在海外系统的学习,一些“海归”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了一些高端技术,能够与国外企业进行无障碍交流。这种国际性的沟通合作能力是“海归”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许多接受调查的“海归”称,在海外学习的经历更多的是让他们有了自信,有了国际视野,有了包容与接受他国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心态。很多企业也正是看中了“海归”的这些优势。 “在国外,大多数毕业生都是从最基层最简单的工作做起,很少有人会因为拥有高学历而高看自己,这样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曾留学澳大利亚、目前在一家教育机构的管理层任职的黎宁坦诚地说。刚回国时,他也是从基层业务员干起,慢慢积累经验,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一步一个脚印,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只有不计较得失,放下身段和架子,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高更远!”黎宁说。 刘佳告诉记者:“海外学习经历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但是回国之后心态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常说就业看学历,而工作看能力。就是说在海外留学的经历,有时候能够在就业中帮上忙,但是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做得出色,在事业上能否获得长足发展,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能力。” 胡伟航也提醒那些期望出国镀金、归国后能有更大回报的学子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规划自己留学道路的时候,应理性选择,并弄清自己出国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出国,如果投入和最终产出不成正比,自己是否能承受。” 出国留学不是就业保险单 一个月前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小文由于还没找到满意的工作,现在每天在家上网浏览招聘信息。她开始有些担忧:“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回国找工作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小文的担忧不无道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9年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62.0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9.74万人。2010年,我国回国留学生人数将达50万人。 随着留学回国人数的增多,就业在很多留学人员眼中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以前“海归”在国内可能更多的是当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者说是去外企工作。然而,现在回国创业或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 “所以,选择出国深造一定要摆正心态,找准自己的定位。”胡伟航说,并不是出国留学就等于给自己的就业上了一份保险。与本土人才相比,个别“海归”存在不熟悉国内环境、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的现象,甚至有的年轻“海归”在国外连语言关都没有过,在整体竞争力上还不如本土人才。 胡伟航说,海外教育背景、名牌大学毕业证书仅仅是就业的敲门砖。“海归”能否在就业大潮中“存活”下来,能否活得更好,关键还要看他们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