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钱学森之问”: 寄望南科大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新路 深圳特区报:“钱学森之问”触动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困惑,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中山大学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对这方面有什么思路和行动? 黄达人:“钱学森之问”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破解这道难题。中大也在作努力,尝试大学教育改革,倡导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综合实践,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人的全面素养。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普遍提倡通识教育,要有所突破并不容易,中大在这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大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部,通识教育课原来在珠海校区试行,现在已全面推开。今年开始进中大的学生全部要修16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这个课程分四个板块:一是中国文明;二是全球视野,这是全国高校唯一设置的课程;三是科学经济与社会,下个学期,70多门通识课里有20多门是自然科学类的;四是经典阅读。学生在这四个板块里各完成4个学分。 通识教育是大班上课小班讨论,30个学生配一个博士生做助教,每个月至少有一个课时进行课堂讨论,这个讨论要提交报告。我们把通识教育课上得比专业课还要严格。 开展通识教育,我们还有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开设了体现精英教育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学生们读《诗经》,研《荷马史诗》等,四年学习不分专业,培养目标是“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是香港大学教授,也是目前华人社会首屈一指的通识教育专家。他是中大多年来引进的第一个面向本科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中大还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理科开逸仙班,文科设博雅班,医科的临床8年制毕业可达博士水平。中大每年在全国各地招收的都是3%之前的考生,这些优秀的学生进入中大后,希望他们在不同的学科能进一步提高水平。 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中大特别重视的。学生要了解社会,接触大众,这对全面发展很有好处。我们教育学生要进行大范围的实践,除实习之外,还要搞社会调查,包括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中大调研时,也非常关心实践教学。 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目标是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科技大学,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我们寄望这所学校,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摸索出一条新路。 谈高校体育运动: 深圳大运会普及体育意识让高校形成体育运动氛围 深圳特区报:中山大学与体育有很深的渊源,不少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投奔贵校。明年深圳举办大运会,中大学生准备参加吗?在大学校园里,体育运动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黄达人:中山大学的确与体育有不解之缘。远的不说,单看近年的各种国际性大型赛事,就相继有一批中大学子夺得金牌。像大家熟悉的中国“三剑客”之一的董兆致;200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花剑个人冠军吴汉雄等。早期的还有跳水世界冠军余卓成、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许银川等。 今年的毕业典礼很有意思,我同时向三位奥运冠军:跳水的劳丽诗和杨景辉,举重的陈小敏,授予了学位。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奥运冠军、最后一棒火炬手何冲用中国传统的放礼花方式点燃主火炬。何冲也是中山大学的学生。 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男子游泳比赛上,中大教育学院体育系2008级研究生周嘉威,为中国队添了两金。 过去的四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有中大的学生参加。尽管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圳大运会的运动员选拔,但中大肯定不会缺席的。中大学生运动员在击剑、游泳、田径、跳水、网球等项目具有优势。 我本人对体育运动身体力行。年轻时喜欢打篮球,你看我这高大的身材就知道。在浙江大学的时候,我是教授队的主力。这些年受年龄和体力的制约,我改打网球、乒乓球,还爱上了游泳。现在我一下水游个1300米不觉得累。 中大一向提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2000年开始的俱乐部制,是全国首批100所试点单位之一,吸引爱好者共同活动。我的观念是,体育锻炼最重要的不是提高竞技水平,尤其是对普通百姓、大学生来说,关键在于养成一种兴趣爱好,受益终生。我经常对师生们说,参加体育运动是要养成陪伴一生的好习惯。 在中大,不仅青年学生,连很多七八十岁的老教授仍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老教授冬泳队常年风雨无阻;网球队拿过70岁以上组的冠军。由于平时注意运动,这些老教授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不输年轻人。 我认为,深圳举办大运会的意义,在于普及体育意识,让校园形成体育运动的氛围,以增强体质为最主要目的,而不是只争输赢,一门心思追求每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竞技水平。 谈人才培育: 理想的大学生应是“文明的现代人” 深圳特区报:每年都有不少深圳考生报读中山大学,作为一校之长,您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生是怎么样的? 黄达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一所大学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光荣。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对进入中大读书的同学们,我提出了七点希望: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比如说担当,敢于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个有担当的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精神;从小处讲是一种遇事不折不挠、意志坚韧的精神。 总而言之,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的成果,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我相信,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真正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人才。 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此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校长名片 黄达人,男,1945年4月生,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78年至1981年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曾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主任、范岁久医学图像实验室主任、教务处长、副教务长等职。1992年至1998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98年11月调任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2001年10月至今任合并后的新中山大学校长。学术研究领域为函数逼近论、小波分析、信号和图像处理,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作著有专著《样条函数与逼近论》和《多进制小波分析》,在信息安全领域获发明专利三项。先后担任《数学进展》、《Approxim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杂志的编委。“全国优秀教师”。中共十六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治学金句 “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则是中大的三大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些气质和理念,令中山大学的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能仅满足于专业过硬,我们更在乎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对进入中大读书的同学们,我提出了七点希望: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 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的成果,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