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近年来积极拓展与国家航天机构的合作空间,并于上月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理大副校长卫炳江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借此合作机会为理大争取更多参与国家航天项目的机会。 在香港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一个展览馆内,展出了理大的多项航天科技产品,从航天地勤人员制服到用于探索火星、月球的精密仪器,展现了理大20年来的航天科研发展进程。
理大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1月15日在香港签订协议,共同成立“空间精密机械技术联合实验室”。根据协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赠送价值500万元人民币的仪器给新成立的联合实验室,每一方将投入至少100万元人民币的基础研究经费。
“这对我们学校的技术是一大肯定,希望借此联合实验室,我们可以参与更多国家航天项目。”今年7月履新的理大副校长卫炳江,负责管理统筹该校科研发展事务。他表示,做航天工程的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的代价很大,要进入这个圈子并不容易,此次合作给理大带来了鼓舞。
至于联合实验室的方向,卫炳江表示,理大方面将主要负责研发航天精密仪器。此外,该校还希望借此实验室开展更多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科研项目,如用途广泛的传感器等。
“理大的定位是应用科研,我们希望把研究成果变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东西。”作为科学家的卫炳江认为,科研的最终目标不是发表论文,而是要把成果应用出来。现在国家积极发展航天事业,而理大积累了一些与国外航天机构合作的经验,正好与国家的需要互补。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理大在航天研究发展上经历了多个重要里程碑,其中包括:2007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首份航天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火星,理大研发的“行星表土准备系统”将应用于勘探“火卫一”;今年6月,理大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合作研发国家探月工程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
卫炳江说,太空探测工程牵涉的技术层面很广阔,他们除了有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人员研发精密仪器,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人员参与绘制月图,还有纺织及制衣学系的研究团队为国家航天局在酒泉控制中心的地面工作人员设计防皱和防静电的工作服。 此外,理大2006年开始参与发展载人航天探测工作。该校康复治疗科学系人员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合作,了解一系列微重力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并研究将电刺激疗法用于航天员选拔和训练。 谈及未来的发展,卫炳江表示,理大计划大约一年内成立一至两个研究所,分别进行深空探测工作和载人航天研究。此外,理大将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筹办全港首个专为大学生而设的航天员体验计划,预计明年6月招收首批共40名大学生,内容包括了解国家航天发展历史和航天员训练过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