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勤案”:论文之“瑕”不掩学德之“瑜”

发布时间:2011-01-15浏览次数:311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12日晚,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1月13日《人民日报》)

    朱学勤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去年7月份,网上的一封匿名信使他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困境。而复旦大学的调查结论为朱学勤洗脱了剽窃的嫌疑。不过,这一结果并不只是对朱学勤本人有意义。在我看来,复旦大学的这次调查及其结论既为“朱学勤剽窃案”画了上句号,更为学术规范及其争议处理树立起了一个典范。

    看到“朱学勤剽窃案”的进展,人们总会想起另一起类似的案件,那就是“汪晖剽窃案”。同为知名学者,都被指控剽窃,现在朱学勤的案子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而更早曝出的汪晖的案子却一直没有说法。尽管曾有数十名学者联名发布公开信,呼吁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调查此事,但两家单位既不回应也不行动。这样的不了了之,既让汪晖可能永远背负着“剽窃嫌疑犯”的帽子,也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姑息和纵容。

    近年来,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这显然与有关单位的态度暧昧以及相关机制的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学术上的争端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不仅会带来学术研究上的混乱无序,而且可能诱发社会性的事件,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肖氏反射弧”的治愈率数据到底有没有造假?肖传国落选院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有关部门能通过权威的调查并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学术之争就不会演化成私人恩怨,袭击事件也就不会发生。

    因为学术打假,方舟子的知名度及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常常有人质问:你方舟子有打假的“资格”吗?他的调查有权威性吗?的确,方舟子调查的结论尚不能作为有关部门处理的依据,但公众愿意相信他的大部分说法,为什么?因为没有更权威的调查及结论。也就是说,是权威的缺位造就了方舟子。实际上,方舟子的走红正是学术失范的见证。

    学术上出现剽窃造假等行为乃至引发争议都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或者这方面的争议,就应该将其纳入相应的处理程序,就像复旦大学处理“朱学勤剽窃案”一样。只有这样,学术及其科学研究才能走向规范有序,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也才能落到实处。(盛大林)

 ■再评

    论文之“瑕”不掩学德之“瑜”

    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事件,是去年最引人关注的一件学术“公案”,轰动一时,围观者众。现在,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否定了抄袭质疑,同时指出了问题。我本人认可这个调查结论的公信力,并认为朱学勤博士论文之“瑕”不掩其学术道德之“瑜”。

    尽管质疑朱学勤博士论文抄袭的只是一名从未露出真面目的匿名网友,尽管在论坛上发帖算不上一种正式举报,但朱教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将之视为天大的事情。我想,这是一名学者基于珍视自身学术声誉而作出的反应。更难能可贵的是,朱教授几乎没有自我辩解,而是立即请求其母校复旦大学启动调查机制以辨明是非,甚至作出承诺:如果查出博士论文有问题,他将主动上交博士学位证书并辞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如此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的态度和行为,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朱学勤“像条汉子,是男人”,“可以不当教授,岂能不是男儿”。与朱教授面对抄袭质疑的坦荡姿态相比,与他对自身学术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相比,其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些许瑕疵,人们更愿意产生原谅之意。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还没有哪个学者面对学术抄袭质疑时,能像朱学勤教授这样主动请求启动调查机制并放出如此“狠话”。相反,我们见惯了一些学者面对抄袭质疑无动于衷、沉默不语;见惯了一些学者面对抄袭质疑百般狡辩、万般搪塞;见惯了有关方面对学术抄袭行为的极端大度和宽容……

    论文抄袭成风,是我国学术界颇受诟病的一个现象,抄袭者的学术道德沦陷不仅体现在抄袭之时,更体现于抄袭行为被发现之后。在如此学术环境中,朱学勤教授面对抄袭质疑的“君子坦荡荡”,无异于一块光彩夺目的道德美玉,出淤泥而不染,照亮了学术应有的高洁与神圣。正因如此,朱教授的博士论文虽有瑕疵,但却无法掩蔽其学术道德之光彩。(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