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中国母亲真的更牛吗

发布时间:2011-02-06浏览次数:256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前不久, 《华尔街日报》将 《虎妈的战歌》一书中的一个章节刊登出来,并起了一个很抓眼球的题目 《为什么中国母亲更牛》。在这个章节中,作者罗列了管教子女的一系列清规戒律,例如不许参加朋友夜宿聚会、不许同学间串门、不许参加学校戏剧活动、不许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许自己挑选课外活动、不许考试分数低于优 (除体育和戏剧外)、不许在任何科目上排名低于第一、必须弹奏钢琴或小提琴等。

    我周围的许多留美华人马上对此文产生反感,认为这是一种缺乏人情和不讲道理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代表留美华人,而且将美国人眼里原有的那种中国人的扭曲形象更加强化了。而在美国人当中大多数人对此教育方式也很反感,认为非常不人性化。但是也有人以此为警戒,敲响美国教育改革的警钟,作为与中国竞争的信号。

    在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迅速提高的大背景下,中美教育方式的比较便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在去年经合组织的国际评比中,我国学生在34个参赛国家中取得最佳成绩,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华裔和亚裔学生在美国名牌高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学校还暗地对此加以控制。在美国各个层次的学校中,华裔学生在数理化和音乐等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这些情况与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相配合,很自然地引起美国人对中国教育方式的关注和某种担心。

    那么,中国的教育方式真的比美国或西方更牛吗?我们首先来看蔡美儿教授总结的中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三个主要区别。第一,中国父母要求子女更严格,特别是在学习和成绩上;美国父母更多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状况,害怕伤害孩子心理。在极端情况下,中国父母不在乎使用任何语言,如你是个“垃圾”;而美国父母会回避使用哪怕有一点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如对肥胖的孩子避免使用“胖”的字眼。第二,中国父母会认为孩子需要对父母承担所有的义务和责任,而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并不欠自己任何东西。第三,中国父母认为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而美国父母认为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蔡美儿教授总结说,中美的父母都希望给自己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只是双方对于实现的途径看法不同。西方人更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正面鼓励和提供一种培育环境。相反,中国父母认为,爱护孩子的最好方法是帮助孩子为将来做好准备,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能干的,培养孩子的技能、习惯、自信,这些才是没有人能够夺走的东西。

    中西方教育方式都有着自己的产生环境,在各自的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都有着某些合理和积极的意义。中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和条件相对紧张,个人生存发展竞争激烈;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高,也更有条件在孩子身上增加投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育、望子成龙、做人上人、等级观念、互相攀比等。这些客观现实和传统观念都使得中国父母不得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将孩子竞争的准备时间越来越提前。

    而美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美国各种层次的大学到处都是,只要愿意上大学,不愁没地方去。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即使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也可以过上中产阶级的体面生活。只要好好干活,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并不难实现。所以,父母不用担心孩子上不了大学、或者干什么工作将来会有生活上的困难。美国人居住空间很大,人群的流动性大,相互之间很少攀比,只要自己过得高兴,别人根本不在乎你。所以也没有压力非要开一个什么牌子的车、住什么房子。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美国父母有什么必要要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待孩子呢?

    当然,中西方教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各自的极端做法都是有害的。而且,世界在变化和缩小,竞争越来越超出国界。在这样的变化背景下,如果仍然保持中西方原有各自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那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都会打败仗。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互动实际上已经开始。中国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在许多学校、在一流大学招生和培养方式中,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的多方面才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社会责任感。而美国越来越注重州一级、国家一级的统一考试、学生数理化培养、延长教学时间等。最近,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演说中,花了很大篇幅谈论教育改革,强调了教育对美国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新的国际竞争背景下,只有吸收融合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点,才能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蔡美儿教授本人在教育观念上也发生了转化,从严格推崇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到融合西方教育方式中对孩子的关爱、尊重、参与等。她丈夫是一个犹太人,而犹太人在教育孩子上的成功,也提供了融合东西方两种教育方式优越性的实例。许多留美华人在孩子教育上也融合了中美两种教育方式的优点,他们的孩子有着大量成功的例子。因此,如何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吸收西方教育方式中的合理因素,改进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保证。(文/蔡江南 中欧商学院和上海财大兼职教授、美国麻省卫生部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