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今天向记者透露,今后我国将全面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博士后工作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已在包括全部“985”和“211”高等院校、各主要科研院所的415个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46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8万多人,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相关领域和单位的科研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截至目前,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学科覆盖理、工、农、医、军事、社会科学等12大学科门类的全部89个一级学科。在大型企业、科研型事业单位、高新园区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58个,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国防科技、经济金融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人数达到1万多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成为许多设站单位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成为许多设站单位培养、吸引、使用、筛选高级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 据悉,全国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已有24人当选为院士,在“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获得者等重大人才和科研计划中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选比例在20%左右。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团队中的比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教师和教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后经历的人员比例都在逐年提高。 “博士后制度是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我国自1985年建立博士后制度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博士后人才队伍;博士后研究人员主持和参与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博士后制度形成5个鲜明的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调控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培养造就创新人才。 该负责人坦言,20多年来,我国的博士后工作成效显著。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博士后工作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博士后研究项目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企事业单位科研团队中的比例还偏低、作用还不够突出;博士后制度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引进中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博士后研究人员国际交流还不够广泛、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博士后考核评估机制与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等等。 据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博士后工作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革完善制度,着力提高质量,优化布局结构,鼓励多元投入,健全服务体系,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跨学科、复合型和战略型的博士后人才队伍,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该负责人表示,博士后制度的改革完善措施还包括:努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大力推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结合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培养人才,建设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中坚的创新团队;大力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引导优秀博士后人才向企业流动,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进博士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办好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实施“香江学者计划”和中非博士后交流项目,扩大招收留学人员和外籍博士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地方、部门和设站单位加大对博士后工作投入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博士后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解决博士后社会保障问题,加大博士后公寓建设力度,加强博士后服务窗口建设,推进博士后工作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