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课有望成必修课引热议 各方观点大相径庭

发布时间:2011-04-15浏览次数:23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未来,恋爱课有望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一讲修订为“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从大学生们经常遇到的感情问题出发,讲述爱情的三角形理论、爱的纠结等内容,教大学生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和放手爱。

    如今,大学生恋爱早已司空见惯,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让每位学生都修这门恋爱课吗?对此各方观点大相径庭。

支持

    开明背后是平等精神

    我更欣赏恋爱课体现出的“伙伴式”平等精神:尊严平等、人格平等、不厌其烦,教师不是以指导者的身份踏入学生的情感生活,而是充满体恤,充满情感关怀和心理温暖,充分理解、接纳学生的各种情感碰撞。让学生始终处在被信任和心理放松状态,更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时下,诸多教育太不够“伙伴”,教育民主的号子喊得非常响亮,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高人一等、面孔威严、趾高气扬、说一不二。特别是对待感情生活上,多有“虎妈虎爸风度”,粗暴干涉,围追堵截,严厉打压,不允许孩子有丝毫反抗余地。“尊重”两个字,好说,难写,可绝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最缺乏的就是“真心的尊重”和“平等的态度”。他们唯独忘了,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民主空气”、“平等的话语权”。他们更忘记了,心理学上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你强它强,你弱它弱”,哪里打压,哪里就会有更强烈的对抗。打压甚至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以,北京市对爱情课程不设防,充分接纳这种青春期心理需要,这是一种非常开明的教育举措。为学生们送去恋爱操作方法、理性爱情观是次要的,高度信任和“放水养鱼”倒是主要的,更能激活孩子的自律意识、珍惜意识和全局意识,更愿意接受来自老师的劝说和教导。这就是所谓的不教而化,润物细无声。不要认为这种课程会形成负面教唆,绝大多数孩子是负责的、有分寸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此前有过“失分寸”,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源于缺乏权威、科学的恋爱课程指导,是一种心理无知。所以,北京市敢于这样做,站在学生本位上思考问题,更是一种观念苏醒,值得嘉许。(刘克梅)

    务实之举弥补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早已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婚恋和良性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不良倾向。还有不少学生因为恋爱耽误了学业,错过了大学期间其他必要的人生经历,严重影响到今后的发展,这必须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北京市高校将“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正视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教育和引导,可谓是务实之举。

    爱情是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人们对大学生恋爱是理解的。但任何事情都具双面性,关键是要学会怎样去把握。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对大学生学习和事业的作用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恋爱关系处理得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二是恋爱关系处理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造成情绪波动,成绩下降。

    我个人认为,利弊并不是爱情或恋爱本身最应该关注的,更重要的在于恋爱者的恋爱观以及双方对心理、情感尺度的把握。大学生在生理上虽然已经成熟,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还不强,心理还不够稳定。真正的爱情是一种美,大学生谈不谈恋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实际上,大学生在恋爱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问题,多源于教育本身的缺失。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这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在这方面,将恋爱列为必修课无疑开了个好头。(郭立场)
 
 反对

    容易形成负诱导

    如今,虽说大学生谈恋爱已成普遍现象,但大学生们或因心智不成熟、爱情观比较理想化,或因与专业打交道的时间远远多于与异性交流等故,恋爱总是成多败少。因此,开设一门恋爱课,避免大学生们走进恋爱的误区,让他们拥有享受恋爱的幸福果实,的确很有必要。

    但是,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要给“大学恋爱课”泼瓢凉水。首先,大学期间,有的学生想恋爱,但有的学生却不为所动,埋头学业。恋爱课一开,那些不想谈恋爱的学生不免要去琢磨怎么去谈恋爱,怎么完成这样一门课程,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负诱导,让其徒增“几度烦恼几度愁”。

    其次,我们知道,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也就是,对个人而言,谈恋爱从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既无统一模式,更无样本可循。我们不禁要问,恋爱课以什么为教本?大学现在能够拿出一份像样的恋爱教材吗?再说,作为课程,必须要有师资队伍,如果开设恋爱课的话,有这种教师队伍吗?

    关注日益普遍的大学生恋爱现象,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其解决恋爱中的问题和困扰,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确有教育引导的必要。但是把恋爱课作为必修课,笔者还是认为荒唐了点。(马广志)

提醒

    别异化为“练爱场”

    北京市教委的这项举措的确是有其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想提醒的是,恋爱课不能异化为“练爱场”。“恋爱课”不能演变为只注重于操作层面上的“恋爱秘籍”的经验传授,而应该将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优化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该必修课程的重点。

    “恋爱课”要让学生懂得“爱”的真谛。正是因为一些大学生对“爱”缺少正确的认知,所以才会导致恋爱不成却伤害对方的悲剧。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情感冷漠。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对爱的认识。由此,恋爱课应该首先补上爱的道德要求、爱的责任担当。当今社会,普遍情感缺失,那么对于爱的教育更显得弥足珍贵和迫切需要。怎样在恋爱课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恋爱课”如果成为“练爱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门课的价值意义。毕竟大学校园不是专为谈恋爱的,学生上大学主要任务还是为了学习,如果“恋爱课”成为了恋爱的技巧传授,并且大张旗鼓地使之成为必修内容,势必让大学生们在这方面过于花费精力,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更何况大学教授们虽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在恋爱问题上我想也绝非就一定是专家。让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取他们的恋爱之经,恐怕不太现实。高校开设“恋爱课”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问题和困扰,使大学生们更好地处理好学业和感情问题,优化心理素质,提升个人修养,这才是开设“恋爱课”的本义。

    大学开设“恋爱课”确有必要,但也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在大学阶段谈恋爱的,爱情是人们心底的一种自发的情感,恋爱并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不是靠理论和技术的捣鼓所能实现的,它不能公式化。因此,“恋爱课”还是要从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上着眼,从心理素质的培养上着力,是引导,而不是诱导,更不能误导。(陈军)

■评判

    只宜选修

    高校应当关注大学生恋爱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问题和困扰,却未必要使谈恋爱成为高校的必修课。上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一旦谈起恋爱势必要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这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不一定有利。高校开设“恋爱课”无形中成了对大学生谈恋爱的鼓励,这未必就是对大学生真正的关心。

    尤其是恋爱课要记入学分,不想谈恋爱的学生岂不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学分?这对不想谈恋爱的大学生不公平。而且,也会逼着不谈恋爱的大学生为了“恋爱学分”而造假,会助长校园的不正之风。高校即便有开设“恋爱课”的必要,也只能作为选修课,不宜作为必修课。(韩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