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阻力重重,很难突破,症结在哪里?症结在于没有把握好教育的核心问题即主要矛盾,这需要超常规的洞察能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因人施教的人才教育,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实现素质教育的阻力在哪里?阿尔温 托夫勒曾说得很明白,大意是“过去的成功会成为未来最危险的制约因素”。对我国的教育来说,过去成功的制度和现行的管规就是未来教育的最大束缚和障碍。
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障碍,也许是人们常说的最大障碍,但改了几十年也没有见效,可见还没有找到症结。经长年的教育行政和研究发现,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高考和中考制度,就像双峰塔一样高耸入云、不可逾越。
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和民族无疑是欧美诸国及犹太人,他们的教育是亚洲人推崇的寄托大人所有梦想和期盼的高密度教育、高难度训练、高强度竞争的精英教育吗?显然不是,欧美人的教育就是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差别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也有人质疑素质教育是脱离英才教育的宽松教育,导致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度”下降,最好的例子是日本的“余裕教育”及其失败的反面结果。这显然是误解和曲解。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对某个人最适宜、最有效的教育。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和难以见效的最大阻力就在于考试制度,不改革现有的高考和中考制度,实现素质教育永远是一纸空文。
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没有必要都要过高考这个唯一“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具有研究潜质和专长的人可以进入研究型大学,具有应用技能型才智的人进入应用型大学或高职院校,其他通用型人才进教学型大学接受通才教育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这样全国人民都要屏住几天几月几年呼吸的高考制度就可以寿终正寝了。随之寿终正寝的还有中考制度。中考制度也随大学的分类和录取制度的改革而变更即可,不会有太大的社会震荡。
因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本省(区市)的高等教育逐渐趋于饱和,竞争不会愈演愈烈,因此应用型或高职成人院校很快就能“免试”入学,现在不少省、市、自治区都可以立即着手实行。即使教学型大学也可以在3――5年内逐步实现。这两类大学都可以仿效西欧的“注册入学制”,即参加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合格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在近几年内申请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研究型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考生和学校可以综合、双向、多次选择申请和录取,越是名牌大学越是采用有特色、有难度、灵活有效的自主招生办法,独具慧眼,广招贤才、奇才、专才,其中不乏钱学森多次提起的杰出人才,既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符合人才发展和科学研究规律,这样的大学还可以自主招聘、评聘教授,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机制和环境,若干年后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才怪呢!通过这样的改革,中小学乃至幼儿教育就不受高考制度的牵引、压力和制约,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适合每个人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前面所述的个性化、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人性化、创造性的先进教育即可实现。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健康成长”的先进教育机制和最终目标,都会水到渠成。我们过去太注重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投入,就是疏忽和忘记了一切教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本质即素质教育和先进教育。教育的重大改革,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超常规的创意和思维,更需要决策者勤于思考、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勇于实践。改革还要允许试验、试行和失败,才能有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