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平:治校需有法律推动器

发布时间:2011-05-25浏览次数:211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什么到一定的时候却推不动了呢?”在第七届中国教育改革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向在场的校长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国教育改革之所以碰到瓶颈,是因为教育体制相对僵化,来不及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不符合地区、学校需因地制宜的要求。”程方平认为,教育体制的建设本身需要依靠法律的有效保障。“新中国成立60余年,迄今还未有一部学校法诞生,教育法治建设相当薄弱。每当校长想要管好一所学校、办好一所学校时,却没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可做指引和保护。”他感叹。


    但是,明明有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可为何教育“乱象”却一再出现?据程方平分析,由于已有教育法律法规出台时间过长,内容过于空洞,在具体实施上不易落实,留下的自由裁量空间巨大。以职业教育法为例,该法已有十五六年没有修正,当时修订的法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深层问题,因此,需尽快修正和调整各种教育类法律法规来保障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教育行政机构该怎么管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法律与德育结合?由于在这些方面法律界定并不清晰,很多本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管理反而成为了教育改革中的阻碍。”程方平表示,一旦明确了法律政策给予的空间,学校就可放手地探索。“实际上,给予的空间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他指出,在具体发展当中,各个学校的潜力、优势、资源和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校本概念、地本概念甚至是生本概念,都会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多启发。


    在德育方面,很多学校虽然做了积极的探索,但青少年犯罪仍呈现低龄化趋势,且不少性质恶劣。现实中,很多学生学习不错,但对于怎么做人、怎么守法却毫无信念。程方平总结说,学科教育既要担负起德育渗透,还要坚持学科的自主。不能把德育渗透简单地理解为贴标签和走形式,更要体现教育改革学科的特点,通过联系各个学科的内在规律,把精髓挖掘出来,以满足学生道德情感的真正需求。


    据了解,在很多薄弱学校中,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得不到认可,往往会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引起同学、学校和家长的注视。程方平不建议学校再以说教的方式去教育问题学生,“如果学生连校长、教师的信任都得不到,那他们将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一代。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