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群体为何盛行“宅文化”
发布时间:2011-05-27浏览次数:24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每到中午和晚上吃饭时间,在福建某高校学生宿舍门口,总能看到一批又一批骑电动车的人载着一大堆盒饭,打手机招呼楼上的同学下来拿盒饭。在这所万人大学,有叫餐经历的学生人数不算少。该校学生会一份关于学生叫餐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有9%的学生经常叫餐,36%的学生偶尔叫餐。(据《中国青年报》) “大一上学期没电脑的时候,我们宿舍6个人一般都是一起去吃食堂。”一位大一女生表示,自从下学期从家带了电脑以后,她们宿舍的打包和叫餐频率明显提高。她说自己最近在网上看电视剧,看得起劲时,“饭点”到了,可是又“舍不得”下去,实在是很纠结。于是就发动舍友一起叫餐,因为凑不足3份外头不给送。如果本宿舍凑不够,她就会去“游说”隔壁宿舍或隔壁的隔壁一起叫餐。久而久之,“组团叫餐”成为一种常态。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王建新教授表示,所谓“宅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比较早,传入中国大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了。但在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东亚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只是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主攻ACG(动画、漫画、游戏)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
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和消费文化的提高,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也会不断前进,“宅男、宅女”现象就会普遍起来。实际上,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有人认为,什么事都不能过度,“宅”也是如此。比如现在北京下大雪,在家“宅”几天,享受现代生活是非常幸福的事。但如果一年365天都“宅”起来,那就有问题了。虚拟总归离不开现实,有的人却分不清两者而陷入极端。这种极端可能会使人类的社会集体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颠覆,因此它必然将造成一些社会病,如抑郁、消沉、暴躁等,带来社会伦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