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社会的一次亲密接触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实践团考察美国社会和家庭纪实
对比分析中美同类机构各自利弊优劣 赴美前,社会实践团的九名同学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相应社会机构进行了考察、并展开了题立项讨论等前期准备工作。7月31日,实践团成员们开始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和旧金山两个地区展开社会考察。 在美国的考察并不轻松,行程安排紧凑。每天早上同学们都准时到达当地教堂的公共教室,在Mrs. Blatchford的带领下对将要前往的社会机构进行学习和了解。Mrs. Blatchford 邀请来专业人士进行演讲与现场展示。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前往预定机构进行正式考察,然后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主要是围绕中美同类机构的异同进行对比并深入分析各自利弊优劣。 讲演者都是相关行业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其中不乏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甚至曾经到过中国的人。牙科矫正医师Dr. Sujiyama是行业权威,曾多次到中国讲学。他演讲前询问每一位同学的家乡,绝大部分同学得到的回应都是他微笑着的一句话:“我去过那儿!”消防急救员Mr. Tovar则带来了一整套消防员的专业设配,从消防服到急救斧,每一样儿都让同学们感受一番。考察的讲解员都是志愿者,其中有在校学生、医院退休的护士、警察局里的实习生等等。他们对自己所讲解机构非常熟悉与了解,并经过专门培训。对于我们的疑问都能给出详实耐心的解答。 在所考察的机构中,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Appletree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这是一家特殊儿童园地,在心理或智力上有问题的儿童可以到这里接受治疗。这家园地由郡政府和当地基金会负担所有费用,当地的孩子可以完全免费地获得治疗。园地里正式员工并不多,但都具有相当高的学历和专业水平。他们通常都具备一个到两个特殊治疗的硕士学位,比如通过音乐来帮助孩子社会化、增强与人交往能力的音乐治疗。除了正式员工,园地还有志愿者。志愿者会同孩子们一起游戏,帮忙处理日常琐碎事务。美国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照和重视让同学们不禁动容和感叹。 “零距离”感受美国的家庭氛围 除了实地考察美国社会机构外,同学们还住进了美国家庭,“零距离”地感受美国的家庭氛围,体验美国家庭生活。负责接待的寄宿家庭(host family)并不仅仅像中文释义中的“寄宿”那么简单。他们都把同学们当作是家庭成员,带同学们参与各种家庭活动,并且乐于分享与表达爱。社会实践团成员陈泳斌同学说:“最让我感动的是住在美国人家里,和他们交朋友,一起出去玩,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唱歌跳舞。与他们大大的拥抱,让我感到不同的文化和个体的交融之间并没有多大障碍。” 当然,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给同学们带来了思考。社会实践团成员陈影霜同学认为:“中国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通常在中国的核心家庭中只有三口人。而美国家庭拥有更多的孩子,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的结构差别。”“中国的家庭更注重在集体自我(家庭)基础上的个人,更重视家庭的整体利益。而美国家庭对教育孩子的价值更关注于个人层面,其核心在于用合理的原则来处理家庭事务。” 虽然存在着不同与差异,但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寄宿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与居家般的温暖。临别时,不少同学与自己的寄宿家庭成员相拥而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不远万里身赴美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收获了一份生活体验、一份人生经历、一份跨域种族与国界的爱。带着这些收获,实践团的同学们将继续深化对美国的考察,在特定主题下展开研究,并有望将之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