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教育的脚步

发布时间:2011-09-20浏览次数:20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


  通常,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一个人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针对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现在,人们需要给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寻一个生命的原点,一个思想的源头,一个美好的上游,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那些可能熟悉得厌倦了的教育场景和各种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人们更需要把自己从时下“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解不开的名校情结和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的追逐高分的应试教育可以给人带来诸多的功利,这种功利教育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心理问题,甚至体质也在变差。如今,师与生的身心健康均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问题。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旦使学生成为考分的富翁、情感的乞丐,应试的强者、精神的弱者,教师就只能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那么就会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合未来长久发展的人” 和“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越来越远。


  “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陶行知语)。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


  教育是一个“慢活儿”、“细活儿”,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知识的传承和教学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差生”。那些“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更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所谓的“差生”的心灵难免脆弱、自卑、失意,他们的学习暂时是落后的,但他们不乏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那些所谓的“差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给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的缺憾。也许他们在中考、高考中不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和炫耀等回报,也许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不会一鸣惊人让学校引以为豪……但教育者有责任使学生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属于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必须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各种人才,而不仅仅是针对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我们知道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孩子的成长呢?其实,教育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