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问题呼唤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

发布时间:2011-10-01浏览次数:26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10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瓦尔・贾埃弗和道格拉斯・奥谢罗夫与首都公众畅谈科研成功之路的消息,介绍了诺奖得主对“创造力从何而来”的理解。


  综合消息内容来看,人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力来源于非常丰富的知识,这是基础;二是创造力来自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好奇心,即便知识丰富,也是难以有所创造的;三是创造力来自热情、自信、怀疑精神、耐心和运气等等这些属于情商的个人素质;四是创造力来自合作和竞争。现代科学日新月异,要完成重大课题的创新,个人的创新思维与团队的合作交流已经越来越重要。
 

  我国学界长期以来期望能够有朝一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以展示我们民族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长期以来,学界乃至于社会各界总是在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无能问鼎诺贝尔奖项,也至今无法从根本上回答钱学森之问。


  不过,我们相信,我国学界的期望一定能够实现。日前,81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科学家。据了解,拉斯克奖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目前400名拉斯克获奖者中,有80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屠呦呦教授也很可能获得该奖。这事姑且不论。
 

  话说回来,要获得一两个诺贝尔奖也许不成问题,而就目前最现实的问题而言,我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一两个撑面子的诺奖获得者,而是迫切需要变革培养诺奖获得者的教育机制――具体变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尽快提高从小学生到研究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从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的知识教育走向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教育之路,树立不唯分数论。


  具体说,也就是要在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和方式上做出重大变革,要摒弃以考查学生知识为中心的考试内容观,而走向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因为实践证明,前者的知识考查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在试卷上则表现为严重的模式化,甚至僵化。


  以语文试卷为例,一说考查基础知识就总有一道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题型,总是给出四到五个选项,即A、B、C、D、E,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一个唯一正确的,从中考到高考总是几十年不变。学生为了得到正确答案,得到3分,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准地认读汉字,让学习变成了机械储藏汉字读音的记忆的过程。有些学生干脆放弃这样的学习,上考场后就猜测答案,反正五个答案中总有一个正确,结果有些人竟然也能猜准。文言文考查内容也是偏重繁琐的知识,而忽略大致读懂的原则,不以翻译为主而是以知识为主,让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其实,给出一段文言文或文言短文让学生翻译,才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程度的最好方式。


  几十年来,所有的模拟试题无不与中考、高考甚至研究生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想法设法做到一个面孔,而为了得到高分,抓题、猜题、押题、透露考题、异地高考、顶考也已经屡见不鲜。谁还在乎什么综合素质?一言以蔽之,只要分数高就好。教育变得越来越枯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逐渐降低,想象力逐级下降。好奇心逐渐降低、想象力逐级下降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创新思维有效发展的巨大瓶颈。


  许多人已经意识到,我们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在引导学生以及学校教育比拼知识量和分数,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积累知识并同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的教育,而教育管理也就难以摆脱比拼升学率和平均分。


  我们应该当下清醒,而不能再在教育改革上行动迟缓。须知,教育改革迟缓,耽误的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事关民族前途和未来的问题。现在耽误了一代人,也许意味着耽误今后的几代人。因此,只有首先变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只有以运用知识,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设计考试试卷和面试内容,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培养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的具体操作机制。否则,一成不变的考卷标准化模式只能让教育围着它转圈子,乃至于僵化下去。


  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先进的考试内容和方式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别的不说,就拿哈佛招生考试来说,他们不仅要看卷面成绩,而且还要看面试综合素质成绩。正因为如此,考1600分的学生也许不是他们需要的学生,而考了1400多分的学生也许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学生,因为考了1400多分的学生的面试综合成绩比考了1600分的学生的综合成绩高,因为综合成绩里才更多地蕴涵着一个人的创新思维。


  今年香港大学在面试一位来自甘肃的考生时,出的题目(用英语回答)就是,现在世界上所建的核电站很多,那么,你对此有何看法。这位甘肃考生用流利清晰的英语思辨给出了令考官满意的答案,他最终被香港大学录取了。在谈到考试成功的经验时,这位考生说,综合素质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积累起来的,而需要长期“磨练”,例如,他的英语口语能力就是在外教的教育下变得越来越棒的,可惜,在临考的那一学期,学校怕外教耽误学生的书面英语高考考试成绩,停止了外语口语教育活动。


  看来,就创造力从何而来的问题而言,呼唤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内容和方式的重大变革,才是我们结合国情给出的基本答案――学生所掌握的丰富知识只有得到充分运用,才是教育的目的,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新的未来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