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日前在浙江杭州《教育规划纲要》宣讲会上表示,当前大学教授没有时间给本科生上课,使得本科生失去了大量接受优秀教育的机会。郝平认为,无论是否是本科生的课程,教授们都有责任去上。(新快报 8月17日)
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曾发文规定,高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现在教育部负责人谈到教授没时间给本科生上课,是不是表明五年前教育部的规定,并不被一些高校当一回事呢?
其实,不被高校当一回事的,不仅是教育部的规定,还有国家法规。1999年1月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教授、副教授……还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而在现实中,一些高校聘请海外归国人才、企业研究人员做教授,根本就不曾要求其 “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而仅仅看重其具有的研究能力。为此,在高校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而是他们根本不会、不敢上课。
既有政府部门的规定,又有国家法律法规,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笔者之见,问题正出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思路,而没有建立制约大学必须重视教育教学的机制。
在上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是评价的指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一指标,很多高校想尽办法,包括假聘教授、编制假课表、积极推动教授挂羊皮卖狗肉,最终,教学评估顺利通过,这就是行政管理的结果——要应付从上而下的文件还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对此有何态度,他们的态度学校在不在乎。近年来,对学校上课质量,大学生多有抱怨,但是,抱怨大学上课质量的学生,在学校迎接评估期间,却不敢向评审专家说真话,而是被学校要求积极配合评估,包括组成上课答问组、修改作业组、现场调查组、情报收集组等,营造出这所学校重视教学、学生素质高、教育教学满意度高的“胜景”。学生们为何要配合,因为毕业、就业等一系列利益攸关的事宜被掌握在学校手中。
说到底,每个学生没有评价教育、选择教育的权利,才是造成学校漠视教育质量的根本原因。任何一个学校领导,面对这种情况,都会选择不重视教育教学,而只关注能够为自己政绩增添色彩的科学研究。就是在美国高校,一些学校的校领导,也有这种办学倾向,毕竟,无论如何,论文和学术成果,会让学校获得更高的国际声誉,得到在各类排行榜上的优异表现。可是,校长们最终却不敢这么做,因为,他们必须面对的更大难题是,学生们可以随时选择转学,一旦学校不重视教学,学生们马上就会给学校脸色看,来年高比例的转学,既让学校的学费收入锐减,更让学校的声誉一落千丈。所以,在这些大学,哪怕是最大牌的诺贝奖励获得者,也是把教学作为第一职责。
在这样的大学里,不用你告诉大学校长,人才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校长自然会把这作为学校最核心的功能。而在我们这里,就是把课程上得最烂,学生也只有忍受到大学毕业——不愿意忍受者,最可行的选择就是退学,如果再想上大学,就得重新参加高考——大学有着十足的“底气”,想把学生怎么样就怎么样。再有多么严厉的行政规定,都无济于事,而行政规定本身,还涉嫌干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最近教育部负责人正兵分各路,到地方宣讲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笔者由此想到,对于此前的教育法规、政府文件,高校都不当回事,这次,有多少高校会把《教育规划纲要》也当回事呢?另外,听取教育部负责人宣讲的,都有谁?有高校的教师、学生吗?假如在未来的教改推进中,行政部门只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事去做,而教师和学生并没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教改又有何意义,又何来教育局面的转变呢?
笔者不反对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进行宣讲,这是普及教育改革理念和宣传教育改革的过程,然而,比宣讲更重要的是,要赋予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教育权利,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改的主导力量,这才是推进教改、医治教育顽疾的最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