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

发布时间:2011-11-17浏览次数:199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求学读书是否有用?有何用?为何有用?对谁有用?对此类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曾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有过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度蔚然成风,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为本和科教兴国等成为国人的共识与时代的强音。青年学子渴望知识、读书求知的可喜景象和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场面仍历历在目。但近年来,“万人弃考”、“大学生与民工起薪差不多”等现象不时见诸各种媒体,新的“读书无用”的论调也由此浮起。当今“读书无用”的观念多集中在是否选择上大学的问题上,这既有轻视知识的原因,也有对以往盲目行为进行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对此,需理性提出相关对策。

  

    一是扩大就业渠道,调整就业心态。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各项事业所需人才青黄不接,由此出现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现象,也使人们形成相应的心态。大学扩招后情势必然改变,接受高等教育的心态也应改变。扩招多年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逐渐显现,读书的预期目的和就业难现实形成明显反差。在此情势下,国家应尽可能扩大就业渠道,尽量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人们的就业心态调整也很有必要。相对于盲目上大学来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弃高考,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就业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二是协调求学读书的成本与收益关系,促进城乡经济和教育的公平发展。人们读书上学的目的有很多,提高个人和家庭经济生活水平往往是最基本的目的。学历层次越高,家庭和个人经济投入就越多,如果相应的经济收入也越高,读书上学的动力也就越大,反之很难言及动力。一般而言,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子,由于基础教育条件好,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高考成绩高,不仅选择就读的大学和专业好,而且学费支出较小、就业好、收入较高。对他们来说,不存在“读书无用”的问题。而对于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子来说,由于基础教育条件差,即便自己很努力,许多人只能达到二本、三本的录取条件,不仅选择就读的大学和专业不理想,而且学费支出较大,就业出路和质量难以保证,收入较低。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不仅不能同步增长,反而形成倒挂现象。在此情势下,放弃上大学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即便较多的投入带来更多的收益,但由于上大学的成本太大,城乡处境不利的学生上大学仍存在经济问题。降低大学收费标准、资助特困生等是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但都是权宜之计。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促进城乡经济和教育公平发展,帮助处境不利的家庭和群体增强经济能力和实力,让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三是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不同群体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就业的差异化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但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更重视加速实现招生数量的大众化,忽视加速实现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的大众化。即便重视,也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和经费、设备等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实用能力和技能不高的人才,这也是一般大学生就业困难和就业收入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读书无用”的问题,高等教育必须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是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报效人民的远大理想。重实惠、重实用和急功近利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征候。创造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形成是长期艰苦劳动,甚至是无私奉献的过程。扩大就业渠道,提高边际收益,加强教学改革,对消除“读书无用”现象有重要意义,但最重要和根本的是帮助学生普遍树立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报效人民和国家的远大理想,并营造相应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