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嘴上对学校发展定位很准,说的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内心深处还在徘徊,一部分在学术型上徘徊,一部分在技能型上徘徊;有的一听说申报硕士学位点,不惜代价地去争取。说的,想的,做得不完全一致,这样不利于学校质量提高。”11月10日,南阳理工学院院长姚锡远在第二次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研讨会上感慨不已。
在研讨会上,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傅大友表示,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由于定位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从而对整个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转型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积淀较少、办学资源短缺、校园建设等任务艰巨,“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繁重,刚升本时,原有的专科教师要么不知道如何给本科生上课,要么还依照专科生的授课模式,而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缺乏工程技能和教学经验。”
重庆科技学院院长严欣平着眼于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升格”后的毕业生就业困局,结合实例地说:“我们学校在升本之前,石油、冶金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非常受欢迎,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吃苦精神、岗位发展、较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等能力非常认可。升本后,一家石油企业领导私下里就问,你们培养的本科生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老牌本科的毕业生相比有何特色,如何竞争?”
对此,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指出,提升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是质量和特色,“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由于出身背景、地域经济水平、与行业、产业关系不同,但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准定位,突出特色,做好转型,专业上要亲近产业链,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调整、优化、设置专业,让专业链融入地方乃至全国的产业链。另外,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与‘985’、‘211’等类高校并不对立和相互排斥。在未来市场和专业链上各自有所作为,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可以有我们这类本科生存发展的空间。”
曾经主持“新建本科高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姚锡远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生成背景多样,有成教、高职、单科院校等,“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领导期望‘一夜暴富’,成为一流大学,从而盲目攀比求大求全,一味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固守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办学理念与大学精神背离,人文教育与重术轻道淡薄,办学定位的盲目自信与个性缺失。更甚的是,不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分层分类教育的现实,不顾与办学传统、地理位置特征及与行业所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提出面向全国各行各业的不切实际的服务面向定位目标,导致学校定位办学‘千校一面’,育人同质化倾向,从而加剧高校就业市场竞争态势。”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流行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核心功能的观念,但从大学的使命分析,大学的核心任务应只有一个,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另外,我们与老牌本科相比,不能不顾实际地与其竞争建设研究型大学,而应另辟蹊径,结合社会需求,着力打造教学型大学。”姚锡远指出,高等教育的直接顾客是学生,但最终顾客却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即使是同一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的水平、特点也是有明显差异的,但若能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就是高质量的。
姚锡远认为,新建理工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办学模式,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首先应树立多元化质量观,明确质量是培养理念问题,重道尚术,通识专才;其次应通过政策引导教师队伍建设,并将工程教师纳入教师评定体系中来,推动行政部门改革大学评价标准,不能简单地以论文数、课题数、科研成果数来作为评价大学优劣的依据,需要形成针对学校办学特色与个性的社会评价体系;另外,通过卓越计划等载体提高办学能力,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姚锡远表示,近两年来,教育部特别是高教司对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给予高度关注,相继提出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指导、界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性质和任务,提出并实施了“卓越计划”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和思路,用以推进新建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姚锡远认为,这几项决策对新建本科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