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应创新“导师制”
发布时间:2011-12-03浏览次数:223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独立学院是1999年始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人才培养中也引入本科生导师制。但独立学院性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其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大胆实践、改革创新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本科生导师模式。
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特点
价值观比较现实,功利意识偏重。独立学院学生不少来自以经商为主的家庭,学生受家庭影响接触社会较多,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头脑,但也容易导致追高攀富的倾向,而对自己从思想上缺乏严格要求。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相对淡薄,参与集体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个性张扬,但自信心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或地区,家庭各方面条件优越,而且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养成了个性较强、习惯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行为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不少学生稍有挫折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性不够。独立学院在高考录取中执行的是本科三批分数线,学生的入学成绩与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成绩差距较大。造成基础差的原因不是他们智商低,而是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毅力。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学习上缺乏计划,比较随意,欠缺自主性,习惯于对老师的依赖,缺少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习惯。
本科生导师制的类型选择
导师制在我国,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世纪初以来,一些大学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具体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型导师制,导师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另一种是辅助型导师制,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帮助学生选课,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具体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等。
由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不难看出,以导“学”为主的这两种导师制均不能完全适应于独立学院学生。独立学院学生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不但是学习能力偏弱,更重要的是其思想道德水平、心理调节能力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且后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独立学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以导“学”为主的导师制模式,其本科生导师既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也要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师、心理导师。这种类型的导师,应该称之为“成长型导师”。成长型导师对导师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惟其如此,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也才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成长型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指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导师应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大学期间的打算和将来就业取向,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系统制定大学学习和生活计划,及走向社会后的职业规划。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的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又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充分利用四年的时光,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素质。导师要对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学生形成外力约束,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并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要提高个人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学会正确做人做事,处理好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仅仅是说教,正确的引导法则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氛围,通过学生的感悟、模仿达到目的。所以导师应针对具体事件,通过讨论、聊天、一起工作的方式,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不知不觉中将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做事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物化到学生的行为上。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高考的受挫者,不少独立学院学生在入学前就有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初入大学校园,会有更多的不适应。这些情况常常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由于导师与学生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学生在与导师长期交往中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导师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后果。
(作者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