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在宁炮轰高校教育:大学教授犹如“学术民工”

发布时间:2011-12-18浏览次数:21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熊丙奇接受媒体采访。本网记者袁涛摄

 
   
    中国江苏网12月18日讯(通讯员 陈育凡 杨萍 记者 袁涛 实习生 陶雯雯)“大学的使命就是要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但现在国内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大学的办学很多时候在阻止创新,阻断传承。”12月17日,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专家熊丙奇直言目前国内大学面临很多问题,想要真正做到创新困难重重。
    
    高校“行政化”阻碍文化传承和创新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探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起,就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一问题在社会舆论、“两会”和教育论坛中饱受诟病,高校去行政化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然而,熊丙奇坦言,在去年7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大学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
 
    “大学里的大多数课程也是由上到下统一安排设置的,这样学校就没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就不能体现大学办学的灵活性。”
   
    “行政化强调服从、强调纪律,如果不去除不仅会阻止文化创新,还会阻碍科技创新。这是当前的一大问题。”对此,熊丙奇建议,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真正做到政府向学校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学如果没有自主 文化就没有自觉。”他说。
   
    功利化倾向严重 高校教授沦为“学术民工”
   
    相比“行政化”,大学校园里的功利化倾向也不容忽视。在熊丙奇看来,从高校管理者到高校教师再到学生都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学校的扩招、合并强调了数量的发展而忽视了质量的发展。很多大学自身也迫切希望能够办好,但是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方法。改校歌、换校名、重立校训,这样的话实际上大学文化就没有传承了,而是被隔离掉了。”
   
    熊丙奇认为,由于功利化倾向的存在,许多高校并未引导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潜心做学问,而是采取一年一考核的制度,希望教师一年就要出成果,这样的结果导致大学教授们都要拿着论文、课题经费、专利去兑现工分 最后就变成了“学术民工”。“对教授设定的指标包括发表论文数、申请课题数量、申请经费数量、获批的专利数,以及教学工作量。教学仅占其中一小部分。”他认为,在学术功利化、学术泡沫化的环境下,很难有货真价实的创新。
 
   如何解决高校创新难的问题?熊丙奇院长建议,高校内部应建立起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制度。“以行政来主导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学术不独立、教学不自主,文化氛围就很难形成。”他认为,国内高校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在美国的高校中,校方针对不同类别的教授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教授们普遍实行“年薪制”,收入与学术绩效不挂钩。“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教授们就能凭自己的兴趣做学问了。”熊丙奇说。
  
    同质化状态普遍 部分院校沦为“考研基地”
   
    “中国的高校千校一面,没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熊丙奇说,从985到211,到普通本科,再到高职高专,中国的高校全都是一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特色。
   
    “更严重的是教育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多,学生接受的是缩水的教育,尤其是一些本二、本三院校俨然变成了考研基地。”熊丙奇直言,由于就业困难,部分本二本三高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把考研当成了唯一出路,以此为跳板,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提升就业的砝码。“这样学生就会完全为考研而学习,而忽视了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据介绍,许多学校对学生考研也是相当支持。甚至会单独开设教室,配备老师进行专门辅导。“高校本应是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培养人才,而如今为了让学生考研,偏离了原有的办学理念。大学如果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教育,这时就会面临大学文化的消亡。”
   
    “部分高校沦为考研基地和目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设计有关,但其根源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没个性。” 熊丙奇说,所有的学校把科研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管是讲师还是教授,全部变成了“学术民工”,功夫全都用在了怎么写论文,怎么拿项目上,根本没有心思教学生。“985、211高校的学生还可以扛着学校的牌子找工作,普通本二、本三高校的学生只能考研。”
   
    熊丙奇认为,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体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在不同领域的展现而已。高校只有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按照自身的定位来培养学生,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个性的学生。“考研基地”也才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