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学不学数学 应跳出传统教育

发布时间:2012-01-03浏览次数:20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不久前,一份长达5页的学生来信摆在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面前。这封信出自该校新闻学院2011级的一位本科生,他在信中问“根叔”:“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处呢?就算要用,也往往是在用之前,就被遗忘和荒废了。”

 

  据媒体报道,这封信得到了李培根校长的高度重视,在他的要求下,全校展开了对课程设置问题的大讨论。虽然不少文科生表示不该学数学,但是在讨论会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很统一,认为数学能训练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科学生形成互补,所以“肯定要学”,但与理科生相比,难度应该有所下降。

 

  我不清楚华中科大专家学者具体讨论的细节,但简单地把学生分为文科、理科,本就是问题。目前,一些大学已经按专业大类或专业平台招生,在招生中也打破了原来的只招文科或者只招理科生的传统做法,而是文理皆招,包括历史学、中文系也招理科生。也就是说,大学很多专业,文理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而就是被大家划分在“文科”范畴的学院、专业,也和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质。比如新闻学传播学,现在已发展出广播电视新闻学、媒体创意、新媒体与网络信息等专业,而且不同学校的这些专业,侧重也有所不同,拿广播电视新闻学来说,有的理工科背景的学校,就强调学生掌握数字传媒技术,这就要求这一专业学生学习一些理工科课程。

 

  我想说的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刀切。文科生学不学数学这个问题,就出在一刀切上。我国大学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必修课程所占比重太高、选修课程比重太低,为此,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有的学生中学数学就不好,上大学选择了一个偏文科的专业,认为自己不再受数学的折磨,结果大学还把其作为必修课(哪怕降低了难度),其花了很大功夫,却很难通过,这显然就是严重的问题。试想,如果吴晗、钱锺书先生当年在大学求学,也要求学高等数学,高中数学只得几分的他们,恐怕很难拿到毕业证书。

 

  如果大学降低必修课比重,尤其是公共必修课比重,增加学生选修课空间,那么,这一问题就不存在。就是学艺术的学生,如果今后打算搞艺术研究,或者创业开艺术公司,也可将数学作为自己的选修课,不存在学艺术的学生全部要学数学,或者全都不学数学的问题。

 

  与我国大学的教育不同,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必修课只占很小的比重,选修课比例高达60%,因此,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教师,而不是被要求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而且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也并不需要的技能。事实上,不仅大学如此,美国、加拿大的高中,就实行学分制,加拿大高中的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要求的65%,像数学,只有数学10是必修课,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数学较差者,只需学数学10即可,而有兴趣者,则可选修数学11、数学12。这就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我国的大中学校教育,很少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和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学校、老师总是设想把学生培养为自己想象中的人才,觉得这有必要学,那有必要学,结果就是必修课塞满了学生的课表(在中小学则相反,凡是中高考(微博)不考的科目,就被认为没必要学,于是成为豆芽课)。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是被规划、被管理。在这次有关文科生是否要学数学的讨论中,据媒体报道,专家学者的观点很统一,认为数学能训练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科学生形成互补,所以“肯定要学”,这就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结果。

 

  不错,学生们能多学一些课程,当然好,可问题是,他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个性和能力都不相同。教育者把一种模式强加给所有受教育者,得到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我国所有学校的千校一面,学生缺乏独立性、没有自信心和创新活力,都与这种教育模式有关。因此,学不学数学的讨论,应该跳出现在的教育模式看问题,在大学真正推行学分制,切实扩大选修课比重,把选择权和自主权交给学生们,这才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