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球化创新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研讨会”4日在宁结束。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等主办,南师附中、乐训国际教育机构等承办的这次研讨会,吸引国内外一批权威专家对教育热点问题进行聚焦研讨。
问题出现在大学,根子其实在中小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龚放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说起。龚放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上的顽疾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正如南师附中老校长胡百良所说,问题出现在大学,但根子却在中小学教育。”很多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定型了,已经飞不远、飞不高了。
在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小学生很辛苦,中学生很辛苦,高二高三的学生更辛苦,可他们通过种种考试进入大学之后就松弛下来了,这和美国情况正好相反。“我最近几年经常去美国,我感到美国的小学基本上是放养,中学也比较松,但正是这宽松的环境让一批优异学子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龚放感言,美国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学习很刻苦,中国大学生放松的4年,正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积蓄人生能量最关键的4年。
所以,要破解“钱学森之问”,大中小学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课堂革命”是打造创新力的关键
“21世纪是课堂革命世纪,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认为,“课堂革命”是打造学生创新力的关键。
“10年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鲜明的改革目标,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子的发展"。 ”10年过去了,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要好,真是这样吗?钟启泉质疑说,当我们的孩子一进幼儿园就学着应试的时候,美国小朋友在观察小鸡,观察蓝天白云;当我们的普通高中生为了高考分数死记硬背的时候,美国的高中生课后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好奇心、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国际上衡量一个学校好不好,就看它是不是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反观我们的学校,新课改10多年了,很多学校基本没变。”钟启泉认为,基础教育学校现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普遍,迫切需要改变。
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则是教师。有好教师,就有好课程、好教材;没有好教师,再好的教材也没用。所以,校长、老师都要好好洗脑抛弃陈旧的观念和思路,让学生的兴趣、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力等得到发展。
千万别“为了留学而留学”
研讨会期间,美国大学理事会副总裁王湘波博士还给留学热泼了一盆冷水:“千万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
“读美国的本科,难度远远高于美国的研究生,因为研究生可以扬长避短地进行专题学习,而本科生课程涉猎广泛,是横跨了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甚至道德伦理学的通识教育。那些仅仅应付了托福、雅思考试的学生是无法承受这种课程培养强度的。”王湘波坦言,托福、雅思只是一种语言能力测试,即使考到满分也仅相当于美国学生四年级的水平。
“有不少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学校因无法适应被"清退",还有不少人稀里糊涂地出去,又稀里糊涂地回来了。” 王湘波认为,这跟国内愈演愈烈的中介式留学有很大关系。“据调查,有80%中国学生的留学申请材料作假,现在美国大学已经对中国来的申请单"另眼相看",有任何中介做资料的痕迹,就会被拒收。从去年开始,99%的申请者被美国大学要求接受视频等形式的面试,以甄别"中介式留学"。”
“出国学习,是为了掌握国内学不到或者学不好的知识。”王湘波说,出国经费昂贵,“送子出国等于送一栋房子给美国”,而我们还有很多“海归”事实上变成了“海待”,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在美国,什么样的人能上名校?除了在美国高考SAT中取得好成绩之外,还需要课外活动能力以及社会贡献度的证明,例如义工、社团活动等。此外,高中学习成绩单也至关重要,美国大学关注的不仅是成绩单上的分数等级,还有你是否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可以说,国外高校录取,关注的是各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