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缓冲期”给够了吗?

发布时间:2013-03-05浏览次数:223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高考英语科目今后有望在一年内多次实施”“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即将首先在上海淡出”,近日,新出台的教育部2013年1号文件和《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一下子让英语科目的教学改革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考时“一考定乾坤”,上大学后“唯四六级是从”。长期以来,英语科目的教学和能力评价体系就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一直饱受争议。而新近出台的教育部“1号文件”和“地方新规”,都基本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而做到了“对症下药”:高中生不再面临“背水一战”,高考变得更加“人性化”;大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原有的英语基础接触到更具个性化、更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英语课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改革而击节叫好。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新规”满意。单就“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问题,就在网上引发了一些企业和学生的质疑:有企业人事部的工作人员反映,从百分制到710分制,他们企业对应聘者英语能力的“再认知”才刚刚完成,如此“朝令夕改”又会让他们在招聘时面对应聘人的英语成绩单“一头雾水”;也有学生承认,如果政策突然变动,受影响最大的会是尚未毕业但已经通过六级考试的学生,临近毕业时,他们很可能会与众多竞争者拿着不同评价标准的英语成绩单去应聘,届时“鹿死谁手”已成迷局。

 

  为什么初衷好、政策实的“新规”会引发争议?记者认为,他们是没有给够执行者足够的“缓冲期”。事实上,这个“缓冲期”并不单指时间上的缓冲,也指的是空间上的缓冲。如今,交通、通讯和媒介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发达,任何一项“新规”的出台都极有可能在引发人与社会、时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之前想象不到的效果。如果不能在时间和空间层面都给出缓冲期,如果不对其实施后整个社会的连锁反应加以斟酌,那么“好改革”也很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教学改革政策是很好,但在时间上、空间上,在政策执行者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缓冲期”您给够了吗?这恐怕应是最值得政策制定者扪心自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