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教师徐川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专访

发布时间:2019-05-09浏览次数:2713发布者:王伟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5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对永利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的专访《徐川:顶天立地谈信仰》。全文如下:


从新浪博客到人人网公共主页,从新浪微博到微信公众号,他以文字为学生答疑释惑,十几年坚守,默默耕耘;从高校辅导员到思政课教师,从党的十九大代表到《平“语”近人》主讲人,他以大众话语向公众传递思想,十几年积累,孜孜不倦。平台在变,身份在变,然初心未改,真情如一。他,就是9900777z永利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五四青年节之际,本报记者就当下青年学习成长的热点问题采访徐川。


“做一名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


记者:徐老师,今年五四青年节您是怎么过的?参加了哪些纪念活动?

徐川:首先当然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学,节后要和南航的学生一起交流,可能还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4月29日,我参加了“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江苏省暨南京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特别主题团日活动,活动是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的。我作了一个主题宣讲,跟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谈五四精神,聊雨花英烈精神以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这也是一个纪念五四的重要活动吧。

记者:“做一名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一直是您秉持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您是如何利用课堂和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践行这一理念,实现与学生的互动的?

徐川:这主要需要三个课堂的融合。首先是第一课堂,那就要上课,就要站稳课堂。因为课堂是直观地拿到学生第一手反应的最好的场所。第一课堂之外,还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其他场所,比如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比赛、讲座等,包括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工作是全过程、全方面、全方位的,是无处不在的,处处都可以引导。还有第三种方式,就是网络。网络是学生和教师在见不到面的情况下一种非常强大的补充。在网络上学生能看到你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在后台问问题,这就有交流。交流就是谈心谈话,就是传递思想。这就是陪伴的现实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它与学生完成对接,实现陪伴的功能,实现思政教育的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在高校里,作为思政课教师、作为辅导员、作为党务工作者,对学生一陪伴就是四年,或是七年,有时甚至更长。你传递给学生的东西,至少应该是一致的。我们讲陪伴,就是你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必须是一致的,不一致你就坚持不了,你就会露馅。我想,这也是陪伴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够把我们想要传递的东西,通过时间作为一个轴线,在学生心里种下来。

如果只是埋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你不陪它,不给它浇水、施肥,不给它阳光,它可能就死了,就自生自灭了。陪伴能够让我们给学生种下的这个理念真正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思政工作就是要做到人心里去”


记者:您的文章《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仅团中央、人民日报、中青报等官微转发后的阅读量就超过200万,又相继被300多个公众号转载。请您谈谈,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徐川:信息时代,网络是一个基本的生存平台。既然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它,为我所用。因此,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网络上做尝试。最开始在社区BBS上回答问题,之后写博客,后来发微博,也利用过人人网这个平台,再到开设微信公众号。可以说,十几年过去了,平台一直在换,其中也有消失的、被新的样态所取代的,但是不变的是我们还在这儿,我们还在坚守。

我们做思政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需求侧,或者说,你要走近学生。你不走近学生,你和他们就有距离;你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你和他们之间就有隔阂。只有知道了他们的所需、所求、所想、喜怒哀乐,和他们在一起,陪伴他们,你才可能知道他们要什么,才可能给出让他们觉得解渴的东西,才能打到痛点,才能让他们觉得你给的是他们最需要的。通过这种途径,才能实现我们讲的教育和引导。

“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保证了和学生无话不谈、有求必应,所以能够带来真问题。问题是真的,这是前提,然后去认真地想,才能给出真方法,才能见到真效果。

记者:您善于运用通俗、幽默、大众化的语言讲述理论问题。结合您的经验,请您谈谈如何才能把理论问题讲活、讲出新意,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徐川:这是一个话语转化的问题。理念很简单,就是同样的事情,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说出来,效果不一样。那么我们就要想,如何从语言上转化过来。说起来好像是挺抽象的一件事,其实我们有很好的榜样,就是去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讲的,学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

总书记讲话经常引用一些典故、俗语,使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熟悉的话语,使用打比方的方式。比如,“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等等。农村的干部群众经常在田间地头劳动,他们听到总书记讲的“拔节孕穗期”“小麦的灌浆期”,心里一定会很认同。思政工作就是要做到人心里去。如果想把思政工作做好,总书记讲话的这些方式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话语并不复杂,话语就是语言,就是说话,就是怎么样用最好的方式把你的观点解释给别人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语言,也并不都是晦涩难懂的。“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枷锁,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就是打比方。《毛泽东选集》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三座大山”“法宝”,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领袖人物讲理论问题都用这样的表述方式,我们为什么要端起来、板着一副面孔,讲得晦涩严肃,让人家敬而远之?


“学思践悟都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深入下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青年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夯实信仰之基,您有哪些建议?

徐川:习近平总书记谈学习,反复强调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提高思想理论修养,首先就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认真研习原著。先不说《毛泽东选集》,只说最经典的篇目,比如《矛盾论》《实践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比较有名的篇目,你有没有认真看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帙浩繁,不要说《资本论》这些鸿篇巨制,其中几个导言、几个提纲,你看过没有?《共产党宣言》,你有没有认真看过?

所以,我认为要加强学习,首先应该学习最重要的原著、最经典的篇目。从最经典的、最简单的、最短小的、最流行的入手,容易找到门径。

此外,不管学什么都首先要想到,学习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是简单地读一遍就行了,还要好好地想一想,一些经典的论述,一些重要讲话,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这样想,就有了方向。为了解决问题,就要联系实践、深入实践,在实践的同时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实践,学思践悟都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深入下去。

学习经典著作,最好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你或许不能一下子就看懂《资本论》,那可以先看看马克思的传记,看看一些通俗读物。咱们先走近马克思,看看马克思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点、萌芽、基础,我想,相对而言这样更容易接受。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列举了一些伟人和先进典型取得重大成就的年龄,也是鼓励青年人从先进人物的生平里汲取学习的动力。

徐川:你说的对。人生是可以映照的。先进人物为什么先进,就是他们在青年时代回答时代之问、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我们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都会有代入感,想想他们16岁、20岁、25岁的时候在想什么、干什么,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干,对今天的我们会很有启发。因为正是十五六岁的他们,支撑了25岁的他们,25岁的他们决定了35岁、45岁的他们。这样就一步一步地向人、向事、向精神、向理念、向信仰、向他们的坚守去靠拢。

我们说信仰一定有一个过程,有一个基础。认识要不断深化、上升,可能最初是从灌输开始,心中有了一个共产主义的信念,然后就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磨砺自己,闯关夺隘,不断去加固这个信念,直至变成自觉的一种理想与追求。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如果我们对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更深刻的体悟与理解。

任何伟大的理论都绝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伟大的人物也都是在现实的土壤里成长的。理想信仰虽然高远,但一定有它的现实基础与土壤,我们说顶天立地谈信仰,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离开现实去学理论,离开现实去谈信仰,绝不可能有真情实感,也绝不可能建立经得起考验的信仰。


报道链接:http://jjjcb.cn/content/2019-05/07/content_76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