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丨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的“飞天梦”

发布时间:2019-06-26浏览次数:5156发布者:王伟来源:9900777z永利网新闻网

编者按:6月26日,《中国科学报》二版头条以《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的“飞天梦”》为题,报道了永利无人机研究院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不断拼搏的研制故事以及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探索和成果。现转发全文:


毕业季,穿着学士服的大四学生穿行于9900777z永利网明故宫校区,与春秋亭、东华湖合影,和老师、同窗留念,用一张张照片记录自己最后的大学时光。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该校副研究员操李敏总会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个6月,同样是在毕业季,他却没能和同学在这个学习、生活了四年的明故宫校区留下一张毕业照,这也成了隐藏在他心底二十多年的遗憾。不过他却并不后悔,因为他把当时拍毕业照的时间用来追逐自己的“无人机梦”。

“我大一时就加入了南航航模队,也是在那里接触到并爱上了无人机。”操李敏告诉《中国科学报》,“大四那年快毕业的时候,我正好跟老师一起到外场做无人机试验,因此错过了拍毕业照。但那时候的错过,却让我与无人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像操李敏一样与无人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9900777z永利网无人机研究院的其他100多位研究人员。而错过,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共同标签。


错过与相遇


“无人机研究,除了在实验室、厂房内做技术攻关外,很多时候还要到外场做试验,以测试无人机的环境适应性。”操李敏说,很多时候,为了赶时间,只能利用假期去做外场试验。“有一次,我们过年前去黑龙江省漠河做试验,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不过对他们来说,如果仅仅是搭上假期倒没有什么,困难的是很多时候还要克服各种外场试验所面临的恶劣条件。

这当中,去年10月份去青海格尔木某试验场所做的某型号无人机系统外场试验,让该型号总师、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副研究员展凤江颇为难忘。

当时,他们利用国庆假期兵分三路前往目的地。一路上,风沙、雨雪不断,从四川雅安出发的那拨工作人员还遇到了冰雪路滑所导致的高速封路,后来绕了1000多千米才到达目的地。

“不过,这些相对于后来所遇到的困难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展凤江表示,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原反应,因为该试验场地海拔接近5000米。

每天早晨六点多,他们从格尔木市驱车3个小时到达目的地,然后做调试、优化等工作,再回到格尔木市的住处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每天高强度、长时间工作,很多队员都是在靠意志坚持。”展凤江说,为了防止血液过多流向胃部,从而导致头部缺氧、头晕,大家连午饭都不能多吃,甚至有些队员干脆就不吃午饭。

用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党委书记曹杰的话来说,平时在南京可以大跨步走路,但是在高原试验场地,这样走路身体肯定是吃不消的,“只能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往前挪,否则会喘不过气来”。

多年来,虽然错过了很多个假期,错过了很多次与家人的团聚,甚至有人从外场赶回见了亲人最后一面,之后又匆匆回到千里之外的试验场,但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却总能克服恶劣环境所带来的诸多困难,与一个个攻关技术“相遇”,创造我国无人机研究领域的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等。


三伏与三九


一项项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的辛劳与汗水。

2018年7月,10号台风“安比”袭向江浙沪地区。在人们都避而不出的情况下,一架飞机迎风而上,在苏州上空针对台风外围大气参数进行探测作业,这就是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研制的“鸿雁”HY30A无人机。

“它主要用来探测台风到来时的大气温度、湿度、压力以及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进而反馈给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以便其数学建模,更精确地做好台风预警。”南航无人机研究院院长杨名大告诉《中国科学报》,2016年11月,鸿雁HY30A无人机中标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台风低空探测无人机系统建设项目,时常要配合其做一些外场探测任务,“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做一些无人机抗风性的科学研究”。

据该型号总师王阳介绍,鸿雁HY系列无人机由南航自主研发,其中鸿雁HY30无人机是中国首款固定翼船载无人机,机体高抗风性设计使它在海上作业游刃有余,同时具有精确定点起降的独门秘籍。

夏天,除了与偶尔到来的台风“周旋”外,与高温的“较量”更为频繁。

“也是在去年7月,台风到来前气温非常高,当时天气预报说,气温大约为38℃,但实际上地表温度差不多50摄氏度了。”王阳介绍道,“在当时的高温下,试验检测车内的空调都‘罢工’了,大家即使光着膀子,也是汗流浃背。”

与酷暑相对应的,则是严寒。

有一年1月的某天,七八级的北风呼啸而来。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南京周边某地做某型号无人机的抗风性试验。本来要飞行一小时的无人机,不到半小时就被吹了下来,落到旁边的水塘里。

当时正值傍晚,研究人员穿着羽绒服也并不暖和。但看着结起冰碴儿的水面,年近六十的研究人员蒋光明等不及找船来捞,就和另一位研究人员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把无人机拖了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船,总不能让我们的飞机在水里过夜吧。”


积淀与高飞


说起来,南航无人机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之一。

“南航自1958年起开始无人机技术研究。61年来,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创造了我国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个第一,先后成功研制37种各类飞行器,生产各类无人机600余架。”杨名大说,经过长期的无人机型号研制历程,南航逐步在中小型无人机的系统总体与平台设计技术、飞行控制与导航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国家多个无人机重点型号总师单位的地位。

去年11月,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研制的锐鹰FX系列5个机型无人机,在珠海航展上首次集体亮相便受到青睐,收获意向订单累计数亿元。

据杨名大介绍,去年8月,锐鹰FX系列所有机型均已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出口立项批复,“这就意味着,该系列无人机实现了国际出口的突破”。

而目前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类似锐鹰系列的无人机机型非常稀缺,尤其是高速隐身无人机,属于国内首款。”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副院长裴锦华说。

不久前,在南航和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空科技)在南京浦口高新区正式揭牌。

“依托南航的学科优势和无人机研究院的技术实力,长空科技不仅可以共享南航无人机研究院的科研资源,还将建设多个‘政产学研用’开放创新平台。”裴锦华介绍道,此外还将筹建南京浦口无人机试飞基地及飞行服务中心,为社会和行业提供各类无人机产品的试验检测、技术鉴定、培训业务、飞行服务、示范应用以及科普教育等公共服务。“如今,我们的多种型号军贸无人机已展翅高飞、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