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学校党委印发《关于向“人民科学家”叶培建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的时代精神,在全校上下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浓厚氛围。学校党委发出学习的号召后,各院级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围绕叶培建同志政治品格、爱国情怀、奋斗品质和师德风范,积极开展学习活动,掀起了学习叶培建院士的热潮。
新闻网现开设学习专栏,刊登全校广大党员和教职员工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向叶培建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
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报国之志
发展研究中心 管永星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在哲人看来,世界上能震撼人们心灵、令人心生敬畏的无非是“头上灿烂的星空”、“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在现实生活中,航天科技工作者一生专注于揭开深邃宇宙的秘密,一生致力于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造福人类、保护共同的家园。航天英雄们承载了哲人笔下最宝贵的憧憬与追求。
崇尚英雄方能英雄辈出。在学校开展向叶培建院士学习活动之际,我们有机会从院士平凡点滴出发,走近和感悟航天人:他们常怀敬畏之心、报国之志,俯仰之间、天地通达;他们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事业,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
敬畏历史,志在超越
中国的航天,启蒙于万户飞天的美好遐想,缘起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际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立足于“1059-东风压倒西风”、两朵“蘑菇云”,而后逐步壮大于“东方红”一号、“神舟”载人、“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即将繁荣于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六十多年间,叶培建院士奋斗历程超过五十余载,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而今耄耋之年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我今年74,身体还可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不成熟,研究条件也很艰苦,一代代航天人就是靠着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钻研。”“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却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总书记指出,“同历史对话,才能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牢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在历史变革中找准并坚守学校和个人的发展定位、努力方向,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抢抓机遇、志在超越。
敬畏人民,心中有责
何为“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认为“人民”二字的内涵很深厚:第一,这份荣誉是“人民”给的,这个称号非常崇高;第二,他是“人民”的一份子,他从人民群众中走来,是人民滋养了他;第三,他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多的成就去服务广大“人民”。“今年授予的五位‘人民科学家’,其他四位都去世了,我还要替他们多做一些事情。”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叶院士获得博士学位后选择了回到祖国。有人问当初选择时是否犹豫过,叶院士回答“问这个问题小看我了,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留在国外,因为我觉得我必须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民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承“平凡造就伟业”的先锋模范们“忠诚、执着、朴实”的宝贵品质,在学校“一个中心,五路并举”的发展大局中锐意进取、甘于奉献,更好地体现担当、彰显价值。
敬畏事业,砥砺航天
当初美国妄下评断,中国30年也造不出一颗战略卫星。事实证明,我国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研制成功。这背后的大功臣就是叶培建院士。不过,中间出了个小插曲——卫星与地面失去了信号,让正在山路上驱车返回的团队备受煎熬。期间,叶培建院士“希望那个车从山上掉下去把自己摔死,因为这颗卫星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人摔下去是烈士,卫星丢了无法交待。”在他看来,他所从事的事业远比个人生命更加宝贵,因为“责任比天大”!“嫦娥”飞九天、“玉兔”游广寒、“鹊桥”牵红线……捷报频传,而无论是近在眼前的嫦娥五号、火星探测,还是计划中的嫦娥六号、七号……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中,甚至更遥远的月球基地、小行星探测,他也已经有了初步构想。“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谋求人民幸福,敢为人先、不断创新,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知行合一、履职尽责,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