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也许你可以用力学分析堵枪眼所受的冲击力,但你永远无法计算出信仰的力量。”2019年,9900777z永利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畏带团队推出了思政新课《理解中国》时,她在朋友圈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思政课是一个灵魂晃动另一个灵魂的动力,一个心灵温暖另一个心灵的传导过程。”近年来,何畏在课堂上会直面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比较犀利,在她看来,唯有走进学生内心,直面学生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学生。
这也是她创新开设系列讲座“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理解中国》等课程的初衷。“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虚无主义怎么看”这些学生最关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成为她的科研选题,又转化为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教学专题。
“网络时代,大学生们面对各种思潮,有些问题如果不讲深讲透,即便当时有了感情共鸣,过不了多久,一堂课的效果就会被湮没。我们要努力在讲问题中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让他们学会用这把马克思主义钥匙去开启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个个难题”正因为这样的思考,何畏和她搭建的团队所开设的《理解中国》堪称“奢侈”的投入,尽管只有24个课时,但每节课都有7位老师——其中6位思政课老师加一位理工科老师和4位研究生助教共同参与。一节课只有两个半小时,但团队集体备课的准备时间就至少有10个小时,每节课的背后,都是团队一遍又一遍的集体打磨。
2017级大学生郭曹卓尔课后感言,在课程中,她看到了一群有趣的灵魂。“理解的基础是了解,我们浅探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和一路上的艰辛,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现有发展情况和国家环境。理解=了解+接纳+改变,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
不少学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何老师上课的时候在闪闪发光,不知不觉就会被改变”“带着写作业的目的来,下课时也没写一题。” 她所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也是如此,连续十多个学期被评为优秀,是学生口口相传的南航“最值得听的课程”。
谈及学生的赞美,何畏有些腼腆,“场场爆满那是不可能的,一学期的课总有高潮和低谷,我只能尽最大努力去做。”每次课前,何畏都有一种“惴惴不安”又“跃跃欲试”的赶考心态。
“拿什么吸引学生?”“能否回答好学生的追问?”何畏说,拿概论课来说,一门课教了近十年,但每一学期都需要认认真真重新备课。每当想到一个好的案例,她就感到很兴奋,恨不得马上站到学生面前开讲;但如果一直没找到好的切入点,快上课的时候几乎有点害怕面对学生。“充电一整天,待电五分钟。”何畏这样戏称自己的备课过程。
当然,课堂上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理论研究,才是她的制胜法宝。从教以来,她一直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多项课题、近50篇学术论文的研究,成为她上好思政课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总能成为启迪青年思考的钥匙。
“只有帮助他们去建构看待社会的视野,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认同中国,从而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大家就会找到奋斗的方向。”何畏告诉记者,《理解中国》这门课已经上到第四学期,目前课程内容也已经集结准备出版。
何畏说,“如今,在我们团队中,很多年轻人在某方面都超越了我,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也是作为老师的欣慰。” 凭着言传身教和深厚学养,何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她带领学生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核心成员20余人全部获得本校或外校的保研资格,其中既有后来投身西部教育扶贫事业,在支教中奉献青春的支教老师,也有因思想进步而一路逆袭,从“学渣”到“学霸”,最终成长为航空事业里的科研骨干,更有数名曾经的工科优等生,保研时转专业跟她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毕业后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的青春闪耀着奋斗之光。
在她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微信群已经活跃了整整5年。这是她于2015年组建的辅导员教学团队,“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他们的思想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工作的实效。” 如今,这支团队已走出多位“金牌讲师”。团队中的90后辅导员康冲在刚刚落幕的江苏省教学比赛中与专业教师同台竞技,荣获一等奖。王洋在摘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后,选择跟随何老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我想成为何老师那样的人,用信仰之光点亮学生的青春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