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新冠疫情在南京“卷土重来”。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9900777z永利网迅速组织起一支医务人员队伍,7月21日至29日,他们仅用9天时间,就完成了南航明故宫、将军路两个校区的三轮全员核酸采样工作,为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虽然“防疫”工作做了一年多,但这是南航校医院副院长陆晖第一次直面“抗疫”。
事态紧急,又正逢暑期,很多同事都在外地,抗疫统筹的任务落在了陆晖身上。临危受命,“压力当然有,但我很踏实。”因为背后有一群兄弟姐妹在“争先恐后”,在群里争着报名上前线,又私发消息给陆晖,说其他人有老有小,这次任务让自己先上。
人手紧张,经常忙到凌晨,她嘱咐大家好好休息,但第二天一早,睡在办公室的陆晖又见到了不约而至的同事们,没有任何号召,所有人都自觉拧成一股绳,白班夜班一起上,迟迟不肯离开自己的岗位。
疫情发生以来,陆晖的手机成了24小时的热线电话,一部手机不够用,就两个手机换着来,“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隔离点的孩子发热、咳嗽了怎么办?”每一件小事都是陆晖心里的“头等大事”。
其实,她也是一个女儿,一年来,陆晖的手腕上经常有一个陪护环,她的父亲已经是癌症中晚期,进食时咀嚼困难,但父亲却说“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在一位女儿和一位医护的角色上,她站在了后者,“最愧对我爸。”提及父亲,陆晖也难掩泪水。
陆晖想对南航师生说:“我们背后是党和国家,是伟大的抗疫精神,请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赢!”
从7月21号开始,南航校医院内科主任饶健就加入防疫队伍。饶健记得很清楚,在21日南航师生第一轮检测工作完成时,已经是凌晨1点17分。第二天早上6点,他和11名同事组建的临时队伍,在培训后,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核酸检测中,一忙就是14个小时。
正值大暑时节,气温高达36℃。“虽然在采样点有冰块、风扇、冷饮等降温措施,但因为防护服和安全防疫等原因,未能享用。”饶主任说。
脱下防护服,饶健的手机里就弹跳出几百条消息,他一一回复微信群里上百名正在隔离的师生的疑问,甚至呆在隔离区不愿意回家,就是便于和大家直接交流。“身在隔离区的有些孩子比较焦虑,见面说他们更安心。”
据了解,饶健的妻子因病在家休养,母亲已经年迈,每天早出晚归的饶健常常一天里见不到家人一面。“我们再努力一点,疫情早日结束,今年七夕多陪陪妻子。”饶健从不言苦不言累,即使说起对妻子的愧疚也是欲言又止,他希望能做一名有家国情怀的白衣战士。
自南京新一轮疫情爆发以来,李宇护士长一直每天高强度工作15个小时。“院长看我长时间工作,会强制我休息,但我还是不放心,无时无刻不想回医院。”
“防护服不透气,穿戴也不方便,为了尽可能的多测些人,大家基本不喝水、不活动,也不上厕所。”
即便是采样换班休息时,李宇依旧时刻关注着场上每一位医护人员和防护物资的动态,保证场上采样人员体力充沛,及时补给,做好后勤保障。
一直到最后一人采样结束,李宇才卸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感到一丝丝倦意。
李宇感慨道:“去年武汉疫情,抗疫精神大家都铭记在心,如今身临其境,使命感和责任感都在支撑着我们舍小家为大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抗疫精神。”
南航校医院田晓云医生说道,凌晨两点多接到医院的部署电话,第一反应就是,“我上!” 她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核酸检测工作。
“工作量很大,飞速登记信息,一遍遍解答,穿上防护服就要连着工作好久。”在高温下连续工作数小时后,同事们发现田晓云脸色不对劲,就赶紧让她休息一会。“只感觉拧试剂瓶越来越费劲了。”田晓云面对数量庞大的检测队伍,一时忘了劳累,休息一会调整完状态以后,她便回到队伍中。她最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田晓云原定在这个假期同家人出游,也早早做好准备,但是面对南京疫情,她和同为医生的丈夫都选择留了下来。在打赢这场“战役”后,田晓云希望能和家人完成期待已久的旅行。
像田晓云这样的一线医护人员,往往要一个人面对上百的检测量,有人甚至累得晕倒在检测点,但检测的队伍不会因此停下,下一个工作人员会立刻顶上去。快速、有序的背后是诸多医护人员的那一句:“再坚持一下。”
通讯员 王雨竹 杜选平 包玉洁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1q0IZRp4v50TfBFv/1